從浙江義烏的小商品跨境集散中心,到河南許昌的假發出口基地,再到山東青島空港綜合保稅區,中國跨境電商正在以靈活的供應鏈體系、完善的配套服務和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重新定義“買賣全球”的模式。
“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新業態,極大便利了國內外消費者。”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據初步測算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約2.06萬億元,增長6.4%。其中出口約1.63萬億元,增長6.6%;進口約4255.4億元,增長5.9%。”
高速增長背后,挑戰也在顯現,競爭加劇、成本上升、監管趨嚴等因素頻頻出現,企業在“快”的同時也必須思考“穩”。中國跨境電商的下一程,不僅是市場的擴張,更是模式與能力的深度升級。

繁忙的青島港前灣港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跨境電商跑出“加速度”
今年9月起,浙江多地的跨境商家陸續啟動“雙11”備貨,海外倉內一派繁忙景象。寧波商家遨森電商早就做好準備,提前備下了2萬棵圣誕樹,并首次將速賣通海外托管模式作為圣誕季的核心渠道。
“這2萬棵圣誕樹就是為歐洲市場準備的。通過海外倉發貨后,基本能做到3至5日達,部分地區甚至隔日達。今年‘雙11’如果賣得好,我們還會及時補貨。”遨森電商負責人Adela表示。
經營眼鏡廠的陳宇恒在接觸跨境電商后,感受到了大展拳腳的暢快。目前,這家眼鏡廠不僅突破了發展瓶頸,工人數量也從100多人發展到超過230人。陳宇恒表示,“有的消費者一次就下單十幾、二十件。”
在拿下海外市場大量訂單后,陳宇恒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了新思路。他希望用類似SHEIN那樣的柔性按需制造模式,重新梳理產品開發和面世的流程,并組建了一個30人的年輕化運營團隊,為進行下一步的擴張提供專業支持。
截至目前,我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2萬家,從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延伸。165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帶動作用明顯,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平臺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也在提速。阿里旗下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已在今年“雙11”前夕完成與天貓的系統打通,正式推出“一鍵輕出海”項目,助力天貓品牌開拓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五大海外市場。
拼多多旗下的Temu目前已擴展到90個國家市場,站點體系涵蓋美洲、歐洲、中東、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眾多國家和地區。《2024年電商應用及電商相關品牌市場洞察》數據顯示,2024年,Temu全球下載量達5.5億,同比增長69%。
不僅如此,TikTok Shop在歐洲不斷拓展。英國作為TikTok Shop在歐洲的第一站,目前已是成熟市場,截至2024年12月,英國已有20萬以上活躍商家入駐。歐洲站點是SHEIN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版圖,如今隨著平臺戰略的調整,SHEIN持續探索新興市場,如非洲、大洋洲等地。小紅書也將出海業務提上日程,從今年3月初開始,很多小紅書商家后臺收到一份“出海領航計劃”的內測邀約,首期主要覆蓋美國、中國香港以及中國澳門三個市場。
政策與產業雙輪驅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近日,“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中國跨境電商行業的穩健發展,既有政策紅利推動,也有技術與產業優勢等因素的疊加。中國的制造業與供應鏈優勢也成為跨境電商的基礎。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供應鏈反應速度快、成本控制力強,是跨境電商競爭的底盤。從義烏小商品到東莞電子產品,再到泉州鞋服和臺州塑料模具,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產品構成了跨境電商的核心競爭力。
技術賦能則讓跨境電商發展更高效。人工智能的介入,正讓跨境電商進入智能加速階段。越來越多的平臺、品牌將人工智能納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在選品環節,人工智能通過分析歷史銷售、市場熱詞和社交媒體討論度,預測潛在爆款與需求拐點;基于用戶行為模式打造的人工智能客服,實時響應買家需求等。
不僅如此,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專家李鳴濤告訴人民日報海外網,“跨境電商自身相對于傳統貿易具備獨特的特點和優勢,使其能更加適應當前全球消費和采購需求的需要,比如跨境電商減少了貿易環節,提高了跨境交易效率。”
“中國跨境電商的滲透率仍在穩步提升,在海外市場的Z世代等消費群體中線上購物的比例和規模都在持續提升,且中國跨境電商平臺還在積極開拓新的全球市場。同時,受國內競爭白熱化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內市場主體都在進入跨境電商賽道。這些都在推動我國跨境電商市場保持穩步發展。”李鳴濤補充道。
在挑戰中迭代升級
然而,跨境電商繁榮發展的背后,還伴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向人民日報海外網表示,“當前跨境電商所面臨的挑戰在于合規成本急劇上升,為應對不同國家的稅收、數據隱私保護法案、知識產權審查等,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時間進行學習和適配,直接擠壓企業利潤。不僅如此,各國監管政策處于動態變化中,企業可能因不熟悉新規或政策突然變動而面臨賬戶凍結、產品下架、罰款甚至法律訴訟的風險,這種不確定性對經營規劃構成巨大挑戰。”
日本財務省曾公布一項新的草案,計劃取消1萬日元(約495元人民幣)以下進口商品的消費稅豁免政策,并于2026年起對一些跨境電商平臺的小額包裹加征10%消費稅。這一政策并非孤例,美國、歐盟、越南已相繼取消小額免稅。
基于此,中國服務創新研究院院長鄭吉昌曾指出,小額免稅政策取消的直接目的是打擊中國跨境電商的“性價比優勢”,尤其針對依賴直郵小包模式的平臺,削弱其價格競爭力。
此外,本地化運營的難度被普遍低估。語言差異、支付系統不統一、售后體系不完善、文化認同感不足等問題,讓部分中國平臺在擴張初期遭遇挫折。例如,在中東市場,宗教與節日因素對營銷節奏的影響更大。
在競爭層面,海外本地電商巨頭和區域玩家正在加速反擊。亞馬遜、Shopee等在本地倉儲、支付和廣告投放上具備先發優勢。俄羅斯的Wildberries、荷蘭的Bol、德國的Kaufland、英國的B&Q等海外電商則積極邀請中國商家入駐,還推出了“零月租”“傭金減免”“流量扶持”等政策。
在陳端看來,未來中國跨境電商的競爭是生態構建與價值共創的競爭。她表示,“未來的競爭是生態的競爭。平臺需要整合物流商、支付機構、營銷服務商、培訓咨詢等各方資源,構建一個賦能賣家成功的一站式生態系統,成為‘共贏生態’的組織者。”
李鳴濤則認為,未來跨境電商平臺競爭將聚焦多個方面,首先是本地化的適應能力,要求平臺企業要迅速適應海外本地化的合規要求,同時提升本土化運營服務能力。其次,是拓展多元流量渠道,增強全球市場覆蓋。同時要具備產品供給的差異化能力,在價格優勢外打造新競爭力。還要重視AI帶來的顛覆性影響,提前布局智能化交互與流量入口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