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10月24日,也就是「程序員節」,程序員群體作為主角被社會聚焦時,兩種打量總會掠過他們頭頂,一種是想看見他們的日常,另一種是在審視他們的價值。
長期以來,說到程序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格子衫、雙肩包和代碼屏。他們的外部形象,總被技術附帶的冰冷標簽錨定。
但在北京皮村的流動兒童課堂、貴州海嘎小學的音樂教室,一群字節跳動程序員正用行動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他們以AI為筆,以善意為墨,在公益的紙上涂抹出了絢爛色彩,五彩斑斕合成的則是技術普惠的底色。
他們用行動闡釋了:技術背后是人,人心向善,技術也就有了人文溫度。
01
都說10后是「AI時代原住民」,但同為α世代,城鄉的孩子對技術的了解可能判若霄壤,數字鴻溝會將他們分隔在兩邊。
皮村很多流動兒童,就在失落的那側。皮村是北京東郊著名的北漂聚集地,這里匯聚了上萬名外來務工者,許多孩子也跟著父母落腳于此。由于條件有限,不少孩子對技術的認知微乎其微:雖說AI浪潮已至,可對他們來說,AI仍很「遙遠」。
但金才的到來,為這些孩子打開了一道通往AI世界的門。
金才的職業Title是字節跳動工程師,隱藏身份則是跳跳糖同心流動兒童教育支持公益社團(簡稱同心公益社團)志愿者。每周六,他都會背著裝有AI教具的背包,來到皮村同心兒童友好空間。
在跟孩子的相處中,金才發現,很多流動兒童都有兩「缺」:缺陪伴,精神上經常有些孤獨;缺信心,現實境況絆住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勇氣。
鑒于此,金才在AI公益課程設計中將「表達」當做了核心。在他看來,告訴孩子如何用AI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遠比教會他們使用AI本身更有意義。
在課堂上,他不會要求孩子死記硬背AI指令,而是先傾聽他們的想法,再引導他們用AI將它「講」出來。
圖片
▲金才在皮村給孩子們上AI科普課。
在金才的循循善誘下,很多孩子學會了用AI表達隱匿的情感。
用AI生成媽媽在工廠縫衣服的畫面,用AI把對家鄉的思念寫成詩歌,用語音合成工具給爸媽錄睡前故事……許多孩子原本羞于開口的情感、無處排解的情緒,借著技術有了出口。
在金才的細細點撥下,很多孩子也學會了用AI來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
用AI給寵物寫首歌、給名畫做二次創作,用圖像識別功能給家鄉照片「分類標注」……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在包括金才在內的志愿者幫助下落地生花。
操作基礎,意義卻不基礎,不少孩子由此感受到了創造帶來的樂趣。這正是金才想見到的:他設計這門課程的初心,本就不是培養「小程序員」,而是幫流動兒童找回好奇心與探索欲。
截至目前,金才已累計參與15場AI科普活動,陪伴150余人次流動兒童探索技術奧秘。做科普時,他沒有把AI描繪成前沿技術,而是將其轉化為孩子能觸摸、可玩耍的「朋友」。
這無疑是對技術普惠正確打開方式的解鎖:技術普惠,不該是讓人仰望技術的高大上,而應是讓技術俯身傾聽人的「怎么想」。
02
技術公益,需要走心,也需要恒心。金才用心填補著橫亙在流動兒童面前的數字鴻溝,宣瑋則在用心以機制化途徑將善舉從短時行為變成長期行動。
同為字節跳動工程師的宣瑋,對「技術+公益」的初體驗,是2023年帶領團隊開發海洋珊瑚保護APP,通過AI圖像識別技術幫志愿者快速統計珊瑚覆蓋率,提升海底垃圾清理效率。這讓他意識到:技術能解決很多社會問題。
沒多久,宣瑋偶然走進皮村流動兒童站點,看到一群流動兒童在一場樂高編程活動中表現出的渴望時深受觸動:許多城里孩子接觸AI易如反掌,不少流動兒童卻連「技術能幫自己實現夢想」的認知都沒有,這道鴻溝需要填補。
他隨后發起成立同心公益社團,帶著很多字節跳動員工為流動兒童量身打造了從「樂高編程啟蒙」到「AI創意實踐」的完整課程體系。如今,社團已有逾180名員工志愿者,開展了百余場活動。
技術從業者參與公益,最大的優勢與其說是「技術本身」,不如說是「用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宣瑋跟團員們就是秉持產品經理思維,從需求出發去設計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好的技術公益,理應是先看見人的需求,再用技術照拂人的需求。
鑒于很多流動兒童是AI零基礎,他們沒有照搬城市里的AI課程,而是讓AI科普更貼合孩子的生活。
好的技術公益,還應該是著眼造血而非輸血,立足長遠而非眼前。
慮及很多流動兒童需要的是長期「成長陪伴」,他們在活動中也沒有止于「教幾個AI操作」,而是構建了循序漸進的能力提升路徑。
既有「AI是什么」的基礎認知、「用AI創作」的實踐操作,也有「AI如何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拓展;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單向灌輸,而是「一塊探索、一起創造」的多向互動……在需求導向思維下,他們的公益實踐來得頗具針對性。
這成功將科學種子撒播到了很多流動兒童心中:河南女孩河云,用AI繪制出了「女超人踏怪圖」;河北男孩小丁,用豆包制作了獻給母親的歌曲;還有孩子用AI設計「環保垃圾桶」、制作「全家?!?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