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觀新聞揭露了“AI服裝主播”帶貨亂象:虛擬人語言流暢、表情自然,衣服上身效果逼真,甚至能“秒回”觀眾評論,一切都顯得天衣無縫。然而,不少消費者收貨后卻直呼上當——“面料軟塌塌的,根本撐不起來”,與直播間展示的“版型筆挺”大相徑庭。
直播帶貨要想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在商品實價優質的基礎上,真實和互動必不可少。但在AI直播間,運營者提前編寫腳本,技術算法精準驅動口型,關鍵詞庫模擬即時互動……看似熱鬧非凡的直播間,實則精心編排的木偶戲。在這個模式中,任何商家都能輕易搭建一個“永不下播”的虛擬直播間,讓AI主播24小時“勤奮”推銷,而消費者還誤以為在與真人交流。
事實上,在AI登場之前,直播帶貨領域早已亂象叢生。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達40.2萬件,同比增長近兩成。產品質量“翻車”、虛假宣傳、退換貨難等問題屢禁不止。而AI主播的到來,造假的手段更加隱蔽,欺騙的手法更加智能。
誠然,直播電商擁抱AI浪潮,本無可厚非。商家借助技術降本增效,是市場競爭的自然邏輯,關鍵在于透明和規范。我國《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明確規定,利用AI生成的圖片、視頻、虛擬場景等內容,必須添加顯著標識。也就是說,AI主播并非不能出現,但必須“亮明身份”。遺憾的是,這一規定在電商領域的落實并不理想。許多平臺并未嚴格執行標識要求,AI主播披著“真人外衣”登場,消費者甚至毫無察覺。
平臺不作為,也變相縱容造假。如果電商平臺繼續對AI假直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短期內或許能換來一時的銷量,但長期看,消費者信任的崩塌會讓整個生態遭受重創。
AI直播間必須“實名上崗”,平臺應建立前置審核機制,對未標識、誤導性使用AI的行為加以限制和懲處。同時,監管部門應出臺更具操作性的細則,將AI虛擬營銷納入常態化監管。
技術的進步,不能以商業誠信為代價。AI虛假直播,只是直播帶貨亂象的一個縮影。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規范直播帶貨領域的不合理經營行為,倡導實價優質,依法嚴厲打擊售賣假冒偽劣產品。這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技術可以迭代,規則也要與時俱進,才能讓市場在信任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