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天,油錢加租車費先干掉兩百,再扣掉平臺抽成,最后剩下一百出頭。
”這是深圳龍華一位老司機昨晚在群里發的原話,配圖是一張7月流水截圖——412元,看著還行,可他把成本一算,只剩苦笑。
群里瞬間安靜,沒人再發“今天破五百”的炫耀圖。
2025年7月,全國網約車訂單7.87億,比去年同期的10億直接蒸發兩億。
司機沒減少,車卻越來越多,深圳、杭州、成都全突破30萬,活明顯不夠分。
除深圳還能日均四百,其他城市普遍兩三百,扣完成本月入五六千,比疫情前縮水三成。
暑期一過,9月直接變冷宮:旅游潮退了,學生返校通勤也穩了,天氣一涼,大家更愿意地鐵+共享單車,昆明這種旅游城市訂單掉得比股票還快。
司機開始用腳投票。
珠海租車續租率只剩35%,重慶一個季度跑了1.2萬輛車,西安2874輛直接注銷。
大理、深圳、開封接連發風險提示,關鍵詞就仨:別信高薪、別亂買車、別亂簽“以租代購”。
大理列的五大坑,條條見血:小平臺跑路、補貼停后收入腰斬、貸款買車變背債、平臺拿牌后甩鍋、租車中介卷押金。
老司機總結一句話:合同比油價更扎心。
平臺也沒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