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電的董秘,最近有點忙。
東方財富“問董秘”板塊,不少投資者直接向海信家電“開炮”,就近年市值下滑提出不滿:“請問海信董秘,貴司是如何做到如此不在乎投資者利益的,與同一集團的海信視像,已經同一上市公司港股海信家電走勢都如此背離,年漲跌幅竟然能差出十幾個點......”
翻開多個提問,投資者對海信家電的核心問題,直指公司市值管理上的不盡如人意。
一位投資者甚至這樣問到:“現嚴正質問:1、是否存在未披露重大風險?2、為何拒不啟動回購/增持?3、董事會是否承認管理層失職?4、具體何時出臺市值管理方案?拒絕格式化回復。”
近年來,海信家電出現了較大程度的市值縮水,營收整體表現相較同行也落于身后,和白電傳統御三家已經拉開一定差距,營收和市值走向了第二梯隊。
為了穩住市場情緒,海信家電并非不努力,起碼在分紅回饋上已算是厚道。先前的2025年半年報中,海信家電就表示,為了回饋廣大投資者,近十年來,公司已累計向中小股東分紅約50.5億。
不過,結合10月28日海信家電三季度財報表現來看,該季度海信家電營收基本停滯,凈利潤則出現收縮,這似乎很難令市場尋找到一個真正滿意的答案:10月30日,海信家電港股盤中跳水,一度跌超7%。
一、答案沒有驚喜
一個問題,如果給出的回答沒有實質性變化,問題往往會換個方式,重復出現。
10月28日,海信家電公布2025年三季度財報,沒有太多驚喜。三季度,海信家電營收221.92億元,同比增長1.16%,環比則出現8.3%下滑。
前三季度,海信家電營收達到715.33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長勢能明顯衰退。往前細數前三季度表現,2021年到2025年同一時期,海信家電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43.60%、13.90%、13.81%、8.75%、1.35%,表現更為明顯。
并且,2025年前三季度,為了保持基本現狀,海信家電不得不重金投入,銷售費用達到了70.81億,同比增長4.97%,也快過同期營收增速。

按照業務組成來看,海信家電的核心業務為:暖通空調+冰洗業務,兩者總共占據公司營收超八成,是業務絕對支撐,暖通空調可為總營收貢獻過半。不過,2025年海信家電營收增長乏力的癥結點,或許就出在這里。
考慮到今年三季度橫跨夏天,為空調銷售旺季之一,并且伴隨國家《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持續落地,3000億國補紅利,在下半年持續滋養著家電市場,尤其對主打空調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近些年地產低迷大周期中難得的短期紅利。
受此影響,奧維云網(AVC)數據顯示,2025年三季度家電整體零售額同比增長3.4%,可海信家電三季度營收增長1%左右水平,明顯弱于大盤。并且,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整體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5.2%,海信家電前三季度表現也在大盤趨勢之下。
這也意味著,當美的、海爾、格力白電御三家已經在國內市場形成較強馬太效應后,第二梯隊領頭羊的海信家電,這近一年持續的國補紅利釋放,并未能將該公司拉回正軌,反而加劇了自身與頭部玩家的差距。
今年三季度,海信家電并未披露具體業務的營收增長數據。不過,若以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電核心業務暖通空調為例,該業務營收236.94億,營收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成為拉動海信家電業績增長的主要動能。
即便如此,2025 上半年海信家電暖通空調的營收增速與大盤整體相比(同一時期,國內空調市場零售量、零售額同比增長了28.5%和24.9%),差距更為顯著,尤其考慮到政策紅利加上夏季高溫的雙重利好存在,這樣的表現,似乎很難回答好市場期待。
這也是海信家電目前面臨的一個較為尷尬的處境:若從長期來看,國內空調市場已經卷出新高度,短期的國補類似大雨傾盆,叢林高處者往往能最先觸達,由此一來,當海信家電的空調業務逐漸淪為二線領頭羊時,競爭引發的余波震蕩將不可避免地持續存在。
加上,國補從不是常態化利好,更不要說海信家電對此都難以抓住,這也意味著,今年四季度乃至未來更長時間段內,由于自身品牌競爭力的相對不足,海信家電要穩住營收,則有不小的不確定性。
并且,當接下來國補退坡大概率發生,三季度廠商聯合補助,穩住周期內增長的輝煌已經帶給參與企業較大財務壓力,由此一來,真金白銀的補貼,加上營銷側不得不支出更高花費,共同作用下,也讓今年三季度,海信家電的扣非凈利潤僅為5.09億元,同比大幅下降13.1%。
過去較長時間里,海信家電曾被市場譽為一個被“低估”的優秀標的:穩定且持續的高額利潤回報、常年提供的派息分紅,還有較低的市盈率,曾讓不少散戶為之傾倒,并且2025上半年,海信家電的投資者數量大幅提升并突破4萬。
只不過,隨著時間深入,海信家電營收增長仍低于市場預期,到了三季度,利潤表現甚至進一步收縮,如此一來,曾經支撐起海信家電的投資者信心的底氣,似乎也沒那堅定了。
二、增長,一切的良藥
三十多年前,克林頓與彼時美國總統布什競選時,一度言辭激烈,喊出了“It's the economy, stupid!”(笨蛋,問題是經濟)的競選口號,并以此打敗了任上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布什。
這并非什么高深的魔法。事實上,維持增長一直是衡量不同類型經濟體的核心標準。《21世紀資本論》中提到:“只要經濟在增長,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人們更容易在增量分配中達成共識。而一旦淪落到存量爭奪,很多問題不僅無解,還容易被放大,就有了無休止的沖突”。
打勝仗,也是企業回答大部分問題的關鍵答案:若能保持業績向上,就能給企業發展贏得更多空間與騰挪余地,并給企業管理者贏得了更多的調整時間。
近些年,大環境下白電行業增速起伏不定,海信家電營收增幅放緩,盈利能力也很難有根本性提升的空間,處境開始微妙。
作為海信系“兩條大腿”之一,海信集團僅在2024年就已經達成超2000億營收,將近一半由海信家電撐起。此前,海信集團總裁賈少謙,還在海信客戶大會上談到:“海信繼續朝著2025年3000億元營收的高目標加速奔跑。”
不過,要完成賈少謙的目標,集團內部的責任與自身營收增長的壓力,或許也像兩座大山,亟待海信家電翻越。

為了穩住市場信心,海信家電并非不努力,起碼在回饋投資上,已經算是厚道。先前的半年報中,海信家電就表示,為了回饋廣大投資者,近十年來,公司已累計向中小股東分紅約50.5億。
尤其近兩年,公司還將分紅比例由歸母凈利潤的30%提升至50%,2023年每股分紅同比大幅提升了95.9%,2024年分紅提升至1.23元,同比提升21.4%,實現了股東利益與公司利益一體化。
只不過,以上動作仍難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市場對增長的核心拷問。這也導致,最近一年來,海信家電的市值表現也讓部分投資者,頻繁向海信家電密集提問,甚至一度“開炮”。
為了解決增長這一老大難命題,海信家電也延續了海信系在出海上的動作。可從當下看來,出海與第二增長曲線的捆綁,仍是海信家電新任掌門人高玉玲現階段的難題。
此前的2025年半年報中,在樹立了財務出身新任掌門人高玉玲的絕對領導權威同時,海信家電人事調整幅度不小,尤其是新任董事的任免依據中,足以看出海外市場與空調業務,或將成為海信家電未來的發力重點。
例如,海信家電新上任的董事方雪玉,在海信海外業務運作上具有深厚經驗,歷任海信系各類出海要職位。如此一來,算上具有海外并購經驗的掌舵者高玉玲,海信家電董事會,也迎來了大女主乘風破浪的全新出海時代。
不過,海信系長久以來出海策略,習慣于“買斷”公司、品牌,而對自有品牌長期搭建并步步出海,展現出的情緒則相對寡淡。這也在客觀上,導致了海信家電自有品牌出海后,認知度仍處劣勢,對此,海信長期、海量的體育營銷投入,又大幅提升了企業運營成本。
除了如何尋找海外優秀標的世紀難題外,更直接的挑戰或許在于,海信家電這些年在海外并購帶來的利潤空間比較有限,發展多年,毛利率仍維持在10%左右水平,與同行差距顯著:橫向對比來看,2024年美的集團國外市場毛利率達到26.8%,海爾智家境外業務毛利率為25.4%,格力集團外銷毛利率也有24%。
海外市場較低的毛利率,也成為影響海信家電整體毛利率走低的重要原因:例如,2024年公司國內市場毛利率達30.7%,可海外市場毛利率只有11.4%,由此也將公司綜合毛利率拉低到了20.8%。
此時,為了獲取增長不得不在海外大量“撒幣”,投入產出比這本賬如何計算,又如何從公司內部摳出更多利潤,從而一炮打響自己在海外并購這一手關鍵落子,這對財務出身的高玉玲來說,挑戰或許還真不算小。
三、與誰一起,去向何方?
無論是國補還是自補,不管是財務手段或者是提高分紅,宏觀意義上看,都屬于一種對企業增長的外部驅動因素,考察一家企業長久運行的核心動力,永遠是自身內部驅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