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臨近,各大電商平臺的優惠規則再次成為焦點。然而,一場關于“僅退款”功能的爭議正在悄然上演。江蘇揚州李某購買蘋果手機后,竟在手機還在運輸途中就申請“僅退款”,簽收后拒不退貨,最終被商家告上法庭。這起案件揭開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僅退款”功能正被部分消費者當作“免費體驗卡”。
圖源:央視網
“僅退款”本是電商平臺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推出的創新服務,卻在實踐中變了味。從最初的維權利器,到如今的“薅羊毛”工具,這一功能的演變令人唏噓。當李某這樣的消費者濫用規則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是平臺的規則漏洞,還是人性的誠信危機?
從商家角度看,小額商品或許還能承受“僅退款”帶來的損失,但面對手機這類高價商品,惡意退款無疑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商家維權之路漫長且成本高昂,一起訴訟耗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遠超一部手機的價值。
從消費者角度看,誠信體系的崩塌最終會傷害所有消費者。當商家因惡意退款增加運營成本,這些成本必然會轉嫁到商品價格上,最終由全體消費者共同承擔。更嚴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紐帶正在被無情割裂。
值得關注的是,從今年4月開始,多個主流電商平臺已逐步調整“僅退款”規則,將決定權交還給商家。這一變化釋放出明確信號:平臺正在重新平衡買賣雙方的權益。
“僅退款”功能的初衷是保護消費者,而非提供“免費午餐”。法官在李某案件中的調解結果也表明,法律不會縱容任何一方濫用權利。消費者維權與商家保護需要找到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誠信。
“狼來了”的故事在電商領域不斷重演。當消費者濫用平臺規則,最終只會導致平臺收緊政策,讓真正需要維權的消費者失去便利。規則可以調整,但誠信一旦喪失,重建將無比艱難。
在“雙十一”這個購物狂歡節來臨之際,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作為消費者,我們是在維護自身權益,還是在透支社會誠信?當你在使用“僅退款”功能時,是出于真實需求,還是想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