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賬的小數點可不能錯,當年我們記的每一筆數字,都連著鄉親們的生計。”鏡頭里,75歲的老會計王先明戴著老花鏡,指尖撫過泛黃的賬本,筆尖在紙上工整寫下收支明細。00后女生李玥拍攝的這段短視頻,近日在社交平臺收獲百萬點贊,這位堅守崗位50余年的老會計,用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和嚴謹的職業態度,意外成為網友追捧的“網紅”。
李玥是一名影視專業的大學生,一次返鄉調研時,偶然發現村委會檔案室里堆滿了王先明的手寫賬本。從1973年擔任村會計至今,王先明見證了村莊從貧困到振興的變遷,也用筆墨記錄下每一筆集體資產的流轉:分糧到戶時的糧食分配表、村辦企業的啟動資金賬目、鄉村公路建設的捐款明細……50余年間,他累計寫下86本賬本,字跡始終工整清秀,從未出現過一筆差錯。
被老會計的堅守打動,李玥決定用鏡頭記錄他的日常。鏡頭中,王先明依然保持著老一輩會計的職業習慣:每天提前半小時到崗整理憑證,用算盤核對數據,重要賬目必須用毛筆書寫存檔。他會給李玥講解老式賬本的記賬邏輯,展示當年用來防偽的暗號標記,還會分享記賬時遇到的趣事:“有次為了核實兩毛錢的出入,我翻山越嶺走了三個村,直到找到當事人核對清楚才放心。”
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短視頻一經發布,迅速引發網友熱議。“爺爺的賬本是村莊的編年史”“手寫的不僅是數字,更是責任與堅守”,評論區里,年輕網友驚嘆于老會計的嚴謹,父輩網友則回憶起計劃經濟時代的記賬文化。有企業甚至向王先明發出邀請,希望他擔任財務培訓的“特殊講師”,傳授老一輩的職業精神。
走紅后的王先明依然保持著低調的生活節奏,只是偶爾會配合李玥拍攝科普視頻,教網友認識老式記賬工具和方法。李玥則計劃將這些影像素材整理成紀錄片,“我想讓更多人知道,在電算化普及的今天,還有這樣一群老一輩從業者,用一生踐行著職業信仰。”
75歲的年齡差,架起了兩代人的溝通橋梁。李玥的鏡頭不僅記錄了一位老會計的堅守,更挖掘出傳統職業精神中的閃光點。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老會計手寫賬本里的嚴謹與執著,恰如一股清流,讓網友重新審視“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這場意外的走紅,既是對老一輩從業者的致敬,也讓年輕一代看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專注與堅守永遠是最動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