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成為開源模型領頭羊的 Qwen,終于要開始做機器人了。
昨天,阿里通義千問大語言模型負責人林俊旸在社交媒體上官宣,他們在 Qwen 內部組建了一個小型機器人、具身智能團隊,同時表示「多模態基礎模型正轉變為基礎智能體,這些智能體可以利用工具和記憶通過強化學習進行長程推理,它們絕對應該從虛擬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這一舉動讓關注 Qwen 的開發者興奮不已。

其實,這一切早有預兆。
前段時間,自變量機器人完成近 10 億元 A + 輪融資,阿里云是其背后的領投方之一,這也是阿里云首次領投具身智能企業。
在之后的云棲大會上,我們也看到了阿里在具身智能方向的一系列動作。
首先,在模型方面,阿里云智能集團公共云事業部具身智能負責人高飛提到,在他走訪的 30 多家具身智能公司中,絕大多數都在用 Qwen-VL 做后訓練,因為 Qwen 系列模型在空間理解、路徑規劃、長上下文記憶方面的長板可以幫具身智能公司解決很多核心痛點。可見,Qwen 系列模型不只在 AI 領域站穩了腳跟,也正在成為具身智能領域頗受歡迎的基座模型。在這樣的需求下,Qwen 沒有理由不為具身智能做專門優化。
所以我們看到,在云棲大會上,新發布的 Qwen3-VL 針對細粒度視覺理解、視頻時序理解、3D 感知與規劃以及帶圖推理和視覺交互能力進行了優化,為具身智能落地提供了更強的基礎模型支撐。

這次成立具身智能團隊,意味著 Qwen 有意讓自家模型正式走入物理世界。這不僅能檢驗模型在真實場景中的理解、規劃與執行能力,也能反向促進模型能力的演化。在物理世界中,模型必須面對復雜的反饋、噪聲與不確定性,這將迫使其在感知融合、因果推理和長程記憶等方面不斷進化。更重要的是,具身化還為 Qwen 帶來新的數據與應用空間,讓模型從文字世界延展到機器人、自動化、交互式設備等更廣闊的落地場景。
這一動作也與阿里云的整體布局相呼應。前段時間,阿里云曾表示,基于之前在 AI 大模型、智駕方面積累的能力和經驗,他們已經為深度支持具身智能行業做好了準備。在此過程中,他們會與眾多具身智能公司展開合作,成立具身智能團隊有利于加強他們自身對行業的理解。
阿里云的具身智能布局,正值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加碼機器人領域之際。風險投資正持續涌入人形機器人賽道,市場普遍認為,生成式 AI 與機器人技術的融合,將從根本上改變人機交互方式。阿里的入局,為這一激烈競爭的賽道增添了新的變量。
在今年 6 月的英偉達股東大會上,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表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是英偉達的兩大核心技術機遇,有望為公司帶來「數十萬億美元」的長期增長潛力。
黃仁勛當時指出,自動駕駛將成為機器人技術的首個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場景,英偉達計劃通過其技術,為數十億臺機器人、數億輛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數十萬座機器人工廠提供算力支撐。
本周三,軟銀集團宣布將以 54 億美元現金收購 ABB 的機器人業務,這被視為其在「物理 AI」領域的一次重大戰略布局。
軟銀董事長孫正義表示,此次收購旨在「將人工超級智能與機器人深度融合」,打造軟銀的「下一個前沿」。
花旗集團預計,到 2050 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 7 萬億美元。憑借巨大的市場潛力,該領域正吸引包括政府基金在內的大量資本加速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