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海某景區發生荒誕一幕:身著龍袍的“唐太宗李世民”在鼓樂聲中甩袖扭胯,跟著抖音神曲《科目三》的節奏搖擺。視頻瞬間引爆熱搜,評論區炸鍋——“褻瀆歷史”“辣眼睛”“演員沒底線”。
當晚,扮演者鄭國霖在直播間直面爭議。這位曾在《隋唐英雄傳》中飾演李世民的47歲演員苦笑攤手:“我知道難看,但景區給加了1200塊演出費。說句實在話——我缺錢。”
三個鐘頭后,這場直播收到打賞折合人民幣恰好1200元。算法精準得像個黑色幽默。
一、龍袍下的生存算術題 鄭國霖給我們算了筆賬:景區日薪3000元,跳科目三加1200,扣除公司抽成和稅,到手約2800元。而這相當于他參演某部網劇三天的報酬。
“《隋唐英雄傳》片酬現在能買外環一個衛生間就不錯了。”他自嘲道。當年電視劇重播時,母親總會驕傲地告訴鄰居“電視上那皇帝是我兒子”,如今老人看到科目三視頻后,默默把他微信設置了免打擾。
二、行業冰川期的生存樣本 鄭國霖的遭遇并非個例。數據顯示,2023年橫店群演日均工資200元,較2019年下降35%。某古裝劇“大臣專業戶”在婚慶現場唱《恭喜發財》,“貴妃專業戶”轉型帶貨主播,甚至有位老戲骨在農家樂演出時被要求“穿著丞相服抓雞”。
“上次正經演皇帝是兩年前了。”鄭國霖翻著手機通訊錄,“當年劇組里給我搭戲的太監專業戶,現在真去伺候人了——在養老院當護工。”
三、文化尊嚴與生存壓力的短兵相接 文史學者痛心疾首:“這是消解歷史莊嚴性!”但更多網友算起經濟賬:“跳三天舞等于我一個月房貸”“雖然心酸,但總比借錢體面”。
某高校社會學教授點出關鍵:“當‘李世民們’不得不跳科目三時,說明文化供給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已經淤塞。這不是演員的個人選擇,而是行業生態的預警信號。”
四、破圈之后的路徑迷茫 事件發酵后,有MCN機構開出百萬年薪邀鄭國霖轉型網紅,被他婉拒:“我還是想好好演戲。”但緊接著又問對方:“你們真能給到百萬嗎?稅前稅后?”
這種糾結折射出行業困境:傳統演員在流量時代既要維持體面,又不得不向流量低頭。就像他身上的龍袍——戲服領口已經磨出毛邊,但遠看依然金光燦燦。
結語: 直播最后,鄭國霖突然正襟危坐,用李世民登基的腔念白:“朕知爾等欲觀盛唐氣象,然今歲戶部空虛...”隨即破功笑場,“說白了就是劇組窮,景區也窮,大家都窮。”
背景音樂又響起《科目三》的旋律,這次他沒跳舞,只是安靜地看著評論區滾動。某個瞬間他眼角微紅,不知道是因為打光太刺眼,還是看到了某條留言:“哥哥跳得真好,明天還跳嗎?我給你刷穿云箭。”
屏幕上方飄過一行系統提示:用戶“貞觀之治”贈送豪華馬車×1(折合人民幣300元)。
這位扮演了二十三年帝王的演員突然哽咽:“謝謝...明天朕還能再跳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