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沒籽西瓜含激素有害”“哺乳期媽媽生病不能吃藥”“不吃晚飯瘦得更快” 等說法廣為流傳,不少人將其視作 “常識”,卻未察覺這些看似合理的觀點實為科學流言。8 月 29 日,2025 年 8 月 “科學” 流言榜正式發布,針對近期高頻出現的多條科學流言開展專業辟謠,為公眾撥開認知迷霧,傳遞權威科學知識。
“哺乳期媽媽生病吃藥,乳汁會殘留藥物影響寶寶健康” 的說法,讓許多哺乳期母親陷入 “生病不敢吃藥” 的困境。但實際上,哺乳期媽媽雖不可盲目用藥,可絕大多數藥物在合理使用下相對安全。若母親生病硬扛不吃藥,病情可能加重,反而因身體狀態不佳影響哺乳質量,對寶寶更不利。
哺乳期母親用藥前,可查閱哺乳期藥物安全評價體系,該體系將藥物哺乳風險分為 L1 至 L5 五個等級。其中 L1 與 L2 等級的藥物,經大量臨床驗證,基本不會對母乳喂養產生不良影響,母親可在專業指導下安全服用;L3 至 L5 等級的藥物有一定風險,必須嚴格遵醫囑使用。目前國內各大三甲醫院均開通線上問診,母親可咨詢專業藥師;若病情較重需到院就診,務必告知醫生處于哺乳期,確認服藥期間是否需暫停母乳喂養。
“干貨不含水分,可長期存放無需擔心保質期” 的認知誤區,讓不少人忽視干貨的儲存時限與條件。事實上,干貨并非完全無水,堅果類含水量通常在 10% 以下,木耳、銀耳等約為 10% 至 20%,臘腸、香腸等加工類干貨含水量高達 30% 左右。在適宜的溫濕度下,這些水分足以讓干貨滋生細菌、霉菌,甚至孵化蟲卵,導致變質、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