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星艦”在得克薩斯州發射基地完成第十次試飛任務。此次試飛在經歷兩次推遲后終于迎來了正式發射。
對于馬斯克和他的SpaceX來說,這次試飛標志著這一全球最大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在技術成熟度上的重要跨越,更為NASA“阿爾忒彌斯3號”登月計劃注入關鍵信心。SpaceX在官方聲明中,將此次任務定義為“系統性冗余驗證的里程碑”,而此前九次試飛中已有五次以爆炸或失聯告終。

星艦第十次試飛畫面 圖片來源:SpaceX
作為旨在實現低成本太空運輸的革命性項目,星艦的研發歷程充滿技術迭代與挫折。自2023年4月首次試飛以來,該項目先后嘗試過“筷子夾火箭”式空中捕獲等創新技術,其中第五次試飛曾短暫實現助推器半空回收,但2025年的第七至第九次試飛連續遭遇推進劑泄漏、姿態失控和再入解體等問題。數據顯示,SpaceX已在該項目投入超50億美元,每次試飛耗資數千萬美元,這種“用失敗換進展”的模式使其始終處于輿論爭議中心。此次第十次試飛的成功,被視作打破技術瓶頸的關鍵節點。
本次試飛設定三大核心目標,皆在解決前九次任務暴露出來的一些重大問題:
首要目標是驗證“超重”型助推器的回收可靠性,測試中編號B16的助推器不僅實現了在墨西哥灣的穩定著陸,更完成了中心發動機故障模擬測試,通過主動關閉一臺關鍵“猛禽”發動機,驗證備用發動機接管著陸燃燒的冗余設計。SpaceX工程師在事后訪談中表示,這種“故障注入”測試為未來載人任務奠定了安全基礎。
其次,飛船首次在太空完成8顆“星鏈”模擬衛星的部署演練,驗證了批量發射的機械控制能力。
第三項目標則針對前次試飛的解體問題,重點測試了再入大氣層階段的熱防護與姿態控制性能。
與此前試飛相比,第十次任務在技術路徑、任務復雜度和風險控制三方面實現顯著突破。
在回收技術上,本次放棄了第五次試飛中嘗試的“發射塔機械臂捕獲”方案,轉而采用更穩健的海面軟著陸模式,最終實現助推器結構完整回收,這與第九次試飛中助推器爆炸的結局形成鮮明對比。發動機系統方面,首次成功驗證的“故障-冗余”切換機制,解決了前七次任務中發動機突發失效的問題。
任務維度上,本次同時實現助推器回收、衛星部署和發動機再點火三大目標,創下星艦試飛以來的任務復雜度紀錄。特別是太空發動機再點火測試的成功,彌補了第九次試飛中飛船無法調整軌道的技術缺陷,為后續深空探測任務提供了關鍵數據。
有分析指出,這種多任務協同能力的提升,使星艦向實用化邁出關鍵一步